老爷山花儿会

老爷山花儿会

青海大型民间岁时民俗活动

老爷山花儿会是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在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的老爷山举行的大型民歌演唱活动,它产生于明代,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伴随着“朝山浪会”活动,从以娱神为主逐步演变为以娱人为主的大型民间岁时民俗活动。

老爷山花儿会图片由网友“冷月葬魂”提供

老爷山花儿会演唱形式有两种。一是群众性自发演唱,农历“六月六”在老爷山的密林花丛中,或数十人或几百人自由唱和,情景交融;二是1949年以后兴起的有组织演唱,有固定的演唱场所和舞台,歌手经过层层选拔,在舞台上赛歌竞技。老爷山花儿会以演唱“河湟花儿”为主。演唱者有汉、回、土、藏等民族的歌手,他们共同用汉语演唱花儿。这是老爷山“花儿”和“花儿会”不同于其他民歌和歌会的显著特点。

老爷山花儿内容主要以歌咏爱情生活为主,也涉及宗教、民俗、生产劳动、历史故事、新人新事等类型。其唱词以七字(一三句)与八字句(二四句)相间的四句体为主,特别规定二四句句尾必须是“双字”词,另外一、三句和二、四句分别押韵,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唱词格律,在全国汉族民歌中也属特例。河湟花儿的语言生动、形象、优美、明快,多用赋、比、兴等修辞手法,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大通老爷山花儿有《大通令》、《东峡令》、《老爷山令》等代表性曲目。这些曲调韵律独特,优美抒情、高亢嘹亮、婉转悠扬,深受大通各族人民的喜爱。

典故

老爷山花儿会,在每年农历六月六期间举行。关于“老爷山花儿会”还有一段发生在玉皇大帝灵宵宝殿里的神话:有一天,西王母与众仙在这里聚会,玉皇大帝坐在宝殿里看众仙毕集,乐得合不上嘴,觉得自己是三界至高无上的天神,好威风啊!

这时西王母看透了玉皇大帝的心思,便对玉皇大帝说:“你坐在这个宝殿的年代太久了,人间的帝王换了又换,你就不应该让位吗?”众仙听了都暗暗点头。西王母又说:“现在该轮到我坐了,你以为如何?”玉皇大帝被突如其来的提问弄得不知所措,想了一想便计上心头,说道:“也罢,我给你一件很细的宝物,你到西方须弥山去,那里有两座大山,你能挑到这里来我就给你让位”。西王母接过针那么细的宝物,化作一个大姑娘去西方挑山。回来时昼夜兼程。走到大通县境,碰上了一位老汉,老汉见她用很细的铁丝挑着两座大山感到很惊讶,便问到:“姑娘,你用那么细的铁丝挑山,不怕它折了吗?”谁知道刚一说“折”,宝物折断了,两座山落在地上:一座是老爷山,另一座是牦牛山。西王母驾云站在老爷山山头上,不禁流下泪来。这一天正好是人间的“六月六”,西王母的眼泪便成了“六月六”的“洗山雨”。

历史渊源

老爷山花儿会产生于明代,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由最初祭神的朝山活动演变为娱人为主的一年一度的娱乐性集会。期间经历了明代中后期至清代的形成、成熟期,民国及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繁荣期和“文革”时期的凋零期。大通知事聂守仁在一九二六年所撰的《甘肃大通县风土调查录》中“山歌野曲,番汉相杂”的记载与清代临洮诗人吴镇的“花儿饶比兴,番女亦风流”的诗句足以证明当时河湟地区多民族聚居区“花儿”的盛行。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老爷山花儿会迎来了新生,1984年,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成立了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领导小组,对全县“花儿”进行全面普查,搜集、整理、印刷了《大通县花儿集》。2000年,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将传统的“六月六物资交流大会”定名为“六月六花儿会暨物资交流大会”,2005年,又上升为“2005青海·大通六月六花儿文化旅游节”。2010年再次提高节会规格和水平,上升为“中国·青海老爷山花儿会”,至今已连续成功举办四届。

老爷山花儿会自产生以来,经过500年的传承发展,形成了如下特征:依存性特征伴随着朝山会的产生和发展而形成的民俗活动;主导性特征围绕花儿会开展的大型商贸活动、一系列文艺演出和其他民事活动的;规模性特征老爷山花儿会期间,演唱人数之众,观众参与之多,时空之广,可谓盛况空前;节令性特征从“四月八踩青会”开始至“六月十五观经会”结束,中间达到“六月六花儿会”的活动高潮,形成了独有的特色;辐射性特征以老爷花儿会为中心,影响并带动了周边鹞子沟花儿会、娘娘山花儿会、祁家寺花儿会的举办;民族性特征老爷山花儿会上,汉、回、土、藏等多民族共同用汉语演唱“花儿”,优美、抒情、高亢、嘹亮、婉转的韵律,形成多民族的共融性;丰富性特征一首同一形体的“花儿”唱词,可以根据不同的心情、情景、环境等用近百种曲调来演唱,形成了“花儿”曲令的丰富性;广阔性和突出性特征“花儿”形体短小精悍、犀利、明快,反映生活迅速及时,以歌唱劳动人民爱情生活为主,内容涉及十分广泛。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灿烂的古代文明为各民族人民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因此,深度打造老爷山花儿会既是保护“河湟花儿”的有力抓手,也是促进大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推动力,更是进一步挖掘打造大通文化品牌的有效途径,还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载体。

“河湟花儿”作为一项独具特色的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海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多次派专家专程赴西北地区对“花儿”进行考察。国内许多新闻媒体都先后宣传报道了“大通花儿”及“老爷山花儿会”,大通县委、县政府也越来越认识到发掘民族民间文化、促进地方经济的重要性,在保护“花儿”方面,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比如:成立民间文学研究机构、负责收集民间歌谣、编辑出版《花儿大通》等有关“花儿”及民俗文化的书籍等,但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也没有形成保护“河湟花儿”的长效性机制。这些措施并没有真正地深入群众挖掘民间的“花儿”文化遗产,也没有从根本上起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因此,只有深度打造老爷山花儿会,充分挖掘发挥老爷山花儿会的优势、潜力与带动作用,才能从源头上保护璀璨的“河湟花儿”艺术。

近年来,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依靠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把文旅融合发展作为提升第三产业、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文化旅游业对大通经济发展所作的贡献有目共睹。2011年“中国·青海第二届老爷山花儿会”期间全县共接待游客9.12万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34.76万元。2012年“中国·青海第三届老爷山花儿会”期间全县共接待游客10.8万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57.89万元,较2011年游客量增长18%,旅游综合收入增长35%。因此,老爷山花儿会将会是大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最好结合点,要把握好进一步深度打造老爷山花儿会这一契机,使老爷山花儿会成为推动大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新动力,不断丰富文化旅游活动内容,展示大通独特的文化旅游魅力,提升文化旅游品位,吸引外地游客前来大通旅游观光、投资兴业,进一步带动大通地方经济的发展。

随着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不断更新文化理念,提倡“大文化”概念,全力打造“老爷山花儿会”、“大通皮影”等四大文化品牌,进一步挖掘和展示了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但是打造“花儿大通”品牌的高度、深度、广度和宽度还不够,所谓的高度、深度、广度和宽度是指“花儿”领域的理论研究和整理创作、“花儿”的演唱和传播、“花儿”精品的打造和“花儿”文化的传承、“花儿”演艺队伍的培养和演唱水平的提升以及政府的重视程度和百姓的参与情况等。因此,进一步深度打造老爷山花儿会,以老爷山花儿会及其辐射活动为抓手,深入挖掘、创作、演唱、传播和普及“花儿”,才能使“花儿”这一艺术奇葩以优美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才可以打造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的“花儿大通”精品品牌。

进一步深度打造老爷山花儿会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载体。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花儿”作为河湟民间文化艺术的代表,深受百姓青睐。但是目前因为打造老爷山花儿会的深度、广度不足,导致花儿会的群众基础和参与度不够,不能够完全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也使花儿的传承和保护有了一定困难。因此,利用进一步深度打造老爷山花儿会这一平台,用古老的、传统的群众演唱形式来传播新的、健康的“花儿”作品,并通过现场采风、搜集和整理流传于民间的更多的“花儿”曲令和词牌,不仅对传统花儿会赋予了新的使命,也满足了老百姓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上一篇: 纳西古乐 下一篇: 塔尔寺花架音乐

西宁最新特产

西宁热门景点

西宁热门名人

网站声明:本站《老爷山花儿会》由"冷月葬魂"网友投稿,仅作为展示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

快速导航